MENU

我校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召开《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机制研究》课题研讨会

4月1日下午,我校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组织召开《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机制研究》课题研讨会。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星,副主任、一级调研员张亚亮,综合处四级调研员吴晓蕊,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预算监督研究基地联系人、课题负责人姚东旭,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副院长、课题总顾问叶堂林,以及课题组成员茹玉、赵琬迪、徐军伟、王海南参加会议。会议由姚东旭主持。

图片1.png

刘星首先介绍了课题背景和要求,并提出了“1+N”的初步设想,“1”即构建三地人大协同监督的工作机制,通过调研、讨论和论证后达成三地共识;“N”是瞄准重点领域,找准小切口,围绕问题导向和改革思维,推动问题解决,提供政策支撑。随后,他对课题组当前的总体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图片2.png

张亚亮就当前已经搜集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具体工作重点、调研方案和时间安排。他指出,这个课题意义重大,可以延续开展,持续追踪。

图片3.png

叶堂林详实地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以来的重点工作、成效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在交通和生态领域三地协同成效明显,但是在产业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短板,包括营商环境不一致性、人才吸引问题、成果转化问题、税收分享问题等。他认为,这些问题也应该是未来监督重点,并提出构建“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个圈的规划方案,发挥三地资源和功能优势,打造利益共同体。

图片4.png

姚东旭介绍了课题组总体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他认为,应该首先围绕人大财经监督进行破题,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三地人大如何协同开展财经监督以及人大财经协同监督如何推动京津冀协同。他认为,应该立足三地四方设计协同方案和工作机制。

图片5.png

研讨交流环节,课题组成员结合自身调研经验和研究积累,围绕课题的目标和重点工作,发表了意见建议。最后,姚东旭表示,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