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财政税务学院和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新时代政府间财政关系研讨会暨《牛津美国州与地方财政手册》中文版发布会

   2018年11月17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和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政府间财政关系研讨会暨《牛津美国州与地方财政手册》中文版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党校、经济科学出版社、经济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经济研究参考杂》杂志社、《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社等3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及媒体界的6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李红霞教授主持开幕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付志峰教授致欢迎辞,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财税学院近些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

   经济科学出版社李洪波总编辑代表《牛津美国州与地方财政手册》中文版出版方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进行了赠书仪式。

  开幕式后的主旨发言由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教授主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研究员强调本译著对于“地方财政问题”文献意义重大,并分析了我国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的“阶段性超收”现象、收入结构的“对外税收比重高”现象、区域分布的“中央级税收集中度过高”现象。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安德鲁.扬政策研究学院Robert D. Ebel高级客座研究员作为《牛津美国州与地方财政手册》英文主编介绍了美国州与地方政府分权的基本情况、中国与美国所遇问题的共性以及处理方式的差异性,并认为分权和集权之间的矛盾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强调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重要性。

   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裴育教授分享了审计视角下的财政转移支付研究,包括项目安排和编制方法、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比例、专项资金清理和退出、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等问题。

 

   上午的主题发言分别由吉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惠敏教授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处长姚东旭教授主持。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体会:中国税费负担、税费结构等问题研究要保证国际口径的一致性;对基本制度的分析和判断应放在历史的维度,即处理好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中央党校许正中教授提出并建议将“社会弹性”概念运用于政府间关系的平衡,同时强调互联网时代下能力培育和信用管理将成为政府间管理的新政策工具。东北财经大学孙开教授分析了中国40年来政府间财政关系在理念、作为方面的一些变化,并提出重塑央地关系的设想。中央财经大学李燕教授以北京市东城区区街财政体制为例,从“街道”基层政府入手分析了社区治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志勇研究员强调“比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将该方法运用于财产税、地方债、地方政府融资手段等问题的分析。

    

    

   天津财经大学李炜光教授分析了中国清朝时期的集权体制,建议集权和分权要两相宜、中央和地方应是合作伙伴而非控制和领导、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应依托于法治而非文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志勇教授提出应以“规范分权”为核心推进财政改革,同时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关系、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协调等问题。辽宁大学王振宇教授结合常年研究积累认为目前的分税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最有效形式,同时建议未来财税体制改革应从地方财政的新困境入手。中国人民大学吕冰洋教授从两则历史故事切入,来分析政府间财政关系中的事权、财权、转移支付、政府收支等问题背后政府官员动机,进而探讨官员评价目标的构建与选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杨全社教授介绍了《牛津美国州与地方财政手册》翻译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同时就央企税收划分与财政分权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曹静韬教授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县级财政自己能力问题、转移支付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下午的主题发言分别由山东大学李齐云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杨树相教授、何晴副教授主持。与会代表分别围绕“分权改革历程”、“公共服务均等化”、“企业税费负担”、“地方政府收支水分”、“政府间转移支付”等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大会闭幕式上,李红霞院长作总结发言,表示此次研讨会围绕着新时代政府间财政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达到了互相交流、借鉴、学习的目的。与此同时,本次会议获得了财政学科领域同行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我校财政学科的影响力。财政税务学院王竞达教授、王珂副书记、丁芸教授、赵书博教授、郎大鹏副教授、张立彦副教授、史兴旺副教授、陈远燕副教授、张莉博士、刘翔博士、李林君博士等教师和3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